我国是海洋大国,地理区位优势明显,海洋资源丰富。海洋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,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”。
晨曦漫过黄海之滨,日照168.5公里的海岸线上正上演着科技兴海的活力图景:工厂化养殖车间里,南美白对虾在智能调控环境中自在生长;深海网箱里,三文鱼随洋流游弋,智能监测系统实时“把脉”水质;东港区海马繁育工厂化车间内,千万尾膨腹海马幼苗在池中穿梭;——这座坐拥6000余平方公里海域的海滨城市,正以“蓝色粮仓”为笔,在海洋经济画卷上写下创新注脚。
循着这一方向,日照凭借“向海图强”的战略定力,锚定海洋建设目标,将传统渔区转型为现代海洋经济创新高地。作为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、全国首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,日照依托独特的海域优势与创新动能,构建起“生态筑基、科技赋能、产业聚链”的现代渔业体系。
智慧养虾:工厂化模式点亮蓝色增收路
传统的水产养殖业面临着水域环境恶化、养殖设施陈旧、养殖病害频发、水产养殖发展与资源、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等突出矛盾和挑战,这些问题成为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。
作为环渤海湾地区高规格、高效益养殖的标杆,日照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产业以“科技+生态”为核心,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蓝色发展之路。当前,日照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水体达70万立方米,同比增长10%以上。其循环水模式更通过工业化手段优化生产流程,实现三大核心突破:一是全年连续生产,突破温度与空间限制,实现错峰上市,显著提升经济效益;二是单产提升3-5倍,单位水体产量远超传统养殖模式;三是生态友好型生产,药物使用量减少60%,尾水处理技术亦在持续完善。
以具体实践为例,在红旗现代渔业产业园,园区引入水温调控、水质监测、饵料精准投喂等自动化管理系统,实现养殖全流程智能化。通过“一次提水、三级净化”,比传统养殖模式节水30倍以上,单位水体产量更是传统模式的3-5倍。得益于智能化管理,车间内水质稳定、病害少、养殖风险低,养殖成活率可达90%以上。
此外,日照在良种引育上持续突破,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。目前,日照海水育苗已涵盖鱼、虾、蟹、贝、参等主要养殖品种,建成海水育苗场230余家,总育苗水体达90多万立方米。全市省级以上水产原(良)种场达到15家,培育出中国对虾“黄海3号”“黄海4号”和脊尾白虾“黄育1号”等优良品种6个,海水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75%以上。不仅满足本地养殖需求,还辐射至河北、辽宁等北方省份。
科技破壁:三文鱼游出产业链
从“不可能”到“全国标杆”,日照用十年技术攻坚实现跨越。2014年以来,相继建成全国首艘养殖工船、全球首座全潜式智能养殖网箱,开创世界中低纬地区三文鱼养殖先河。依托岚山区5-27℃的适宜水温,构建起“陆基-近海-深远海冷水团”陆海接力养殖新模式,打通了从苗种繁育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。2023年,日照组建三文鱼全产业建设专班,编制专项规划和三年实施方案,明确“一核引领、三环接力、多极支撑”的“1+3+N”布局,着力打造全国首个三文鱼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。
在日照岚山区离岸10海里处,全国最大的全潜式深远海三文鱼养殖集群式网箱——财金“海上粮仓壹号”如巨舰悬浮海中。2024年,首座网箱20万尾三文鱼丰收,通过围网聚鱼、吸鱼管道传送、全程冷链覆盖等环节,24小时内即可端上消费者餐桌,改写了我国三文鱼依赖进口的历史。这座用1800吨钢材建成的“海上牧场”,单箱水体达6万立方米,可养殖1000吨三文鱼,6座网箱全部投产后将形成年产6000吨的全国最大坐底式养殖集群。
财金“海上粮仓壹号”
如今,日照已建成三文鱼苗种产业基地、孵化基地和良种基地,具备年产300万尾苗种能力。通过创新“山海接力”“陆海统筹”养殖模式,引导瑞沣、天旺、万禾等一批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三文鱼育苗养殖,全市现有三文鱼育养企业7家,布局桁架式养殖网箱11座、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1000余口,三文鱼养殖水体达25万立方米。按照规划,力争今年全市三文鱼产量将突破6000吨,到2030年产能将裂变至10万吨,一条级产业链正在黄海之滨加速形成。
瑞沣现代渔业园区三文鱼育养车间
创新赋能:“南马北育”激活大产业
海马作为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,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药用历史,也常被称为“南方人参”。除了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合成药品外,海马还可以直接食用来强身健体,因此不论在食用领域还是药用领域都有很大价值。国内市场对于海马的需求也从未减少。
2020年,研发团队经过多次对膨腹海马的繁育和养成、以及海马的更新换代进行调试和试验,终于成功突破繁养技术的“卡脖子”问题,实现膨腹海马的规模化养殖。2024年2月份,位于东港区涛雒镇的中国(日照)海马产业园正式投产。
如今,在“中国膨腹海马之乡”涛雒镇,18家规模化繁育企业构筑起全国最大海马基因库与智能化育苗基地。在日照市海洋水产资源增殖有限公司的车间里,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12项水质指标,智能投喂设备精准调配营养,使膨腹海马成活率从不足30%提升至82%,年育苗量突破6000万尾。这里开发的冻鲜海马产品单公斤干品收购价突破万元,京津冀、珠三角订单占比达65%。
通过“南马北育”模式,日照将海马亲本推广至威海、莱州、辽宁等地,带动环黄渤海30多家养殖户发展50万尾以上规模养殖。创新的“海马—藻类—饵料”生态循环系统,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70%,养殖尾水经三重净化后用于海藻培育,形成零污染闭环。2024年,当地海马育种研发中心年产海马1000万尾,产值突破1亿元,带动转型企业年收入从100万元跃升至500万元。
生态筑基:三产融合绘就新图景
2024年12月,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出台《关于支持日照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意见》,从省级层面支持日照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,聚力推动港口、产业、城市整体布局、深度融合、相互赋能,赋予了日照新的使命任务和战略机遇。在政策引领下,日照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,聚焦打造内外畅联的开放门户枢纽,构建彰显优势的临港产业体系,奋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经济发展高地。
日照在加快现代渔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同时,始终以生态保护为底色。全市8处国家级海洋牧场构筑起立体生态养殖体系,推动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。“既要向陆地要粮,也要向海洋要渔”的发展理念,在这里转化为“渔民增收、渔业增效、生态增值”的生动实践。
从传统渔区到现代海洋经济创新高地,日照实现了海洋经济由小到大、由单一渔业到三产联动、由浅海到深海的跨越。通过“链长制”落实,健全产业链图谱。如今的日照,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、绿色发展为底色、全链升级为路径,在6000平方公里海域上深耕细作,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“日照样板”,让耕海牧渔的蓝色梦想在深蓝大海中绽放新光彩。
来源:南方农村报
作者:林琳
嘉正网-嘉正网官网-实盘配资排行榜-配资交易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